【聯合報╱廖玉蕙】 2009.10.12
「作文課真是讓人傷腦筋哪!」
每次去和中學教師切磋教學方法時,第一線的老師常常這樣反應。當他們設定題目時,學生常一邊哀號題目差勁、一邊寫出見證一言堂教育成功的相似文章;而當老師決定開放學生自由命題,學生又總是抱怨每天上學、下課,生活單調、無趣,乏善可陳,想不出來有什麼題材值得寫。這樣的苦惱,在每回前去大學指考或學測閱卷時,可以得到充分的驗證。考卷上大部分的文章不是缺少心意、言不由衷,就是人云亦云、鮮少新意。
要破除寫作題材貧瘠的困境,翁森的<四時讀書樂>裡有秘訣:「好鳥枝頭亦朋友,落花水面皆文章」,只要有一顆溫暖、好奇的心,就不愁找不到寫作的題材。一般說來,能敏感地發現周遭環境的變化、對複雜的世態人情產生好奇,且偶而會抬頭看看天邊雲彩或樹葉光影的人,才容易找到落筆的材料。
問題是,我們的學生往往因為過度關注考試成績,捨棄基本的人生關照,跑到補習班去尋求速效,讓技術掛帥的補教老師傳授一套「以不變應萬變」的奧步:讓學生熟背一段詞藻優美的文章後,無論考題為何,硬拗強拉,胡亂填塞,以乍看有理的華麗藻繪企圖亂人耳目。因為人數眾多,遂成厭套,蔚為考場奇觀,讓人啼笑皆非;甚至還曾經因此驚動高層諸公,下條子要閱卷老師特別注意此種瞎掰胡扯。
讓我們平心靜氣想一想:對所處的社會沒有意見、沒有想法,怎麼寫議論文?對周遭環境不屑一顧、對人際關係漠不關心,怎麼寫記敘文?對親情、友情滿不在乎、對社會人群沒有同情的理解,又怎麼寫得好抒情文?
學校不該淪為填充、灌輸的機器,課堂上,老師得想法子開發學生的情意,讓他們有機會回顧、整理自己的人生,並提供思考、討論的時間和環境,不要只是讓學生抄筆記、畫重點,要鼓勵他們動動腦袋想問題,否則,看到題目當然只有發呆的份!提起筆來也只能人云亦云。而有些父母慣於嬌寵兒女,只要考試能拿高分,一切勞役均免,所有需求都為兒女置備齊全,拿孩子當沒有行為能力的曾祖父母侍候,每天嚴加看管,甚至接送到校門口,除了考試,彷彿這世界再無其他,這樣子長大的孩子,既看不到生活裡的繁花盛景,自然描繪不出美麗的天光雲影!
其實,寫作之道無他,認真生活而已。想寫好作文,不要光想著走捷徑,而是要結結實實下功夫:一方面多閱讀,汲取別人的智慧,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看,讓自己的視野更寬、更遠;一方面老老實實過日子,把眼光稍稍從課本上挪開,凝睇人間的美醜妍媸,好好地將看到的風景或人情在心裡過一過、在腦子裡想一想,再學著說個有情有趣的故事或歸納分析出一番說得過去的道理。這樣,不但學好了作文,也連帶學會了做人。
(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)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孩子從小學開始,作文不只他頭疼,為娘的我也很傷腦筋,一二年級時,
他的作文都是我逐字唸給他寫,老師似乎也很明白孩子的作文能力,
不做任何批評,採取鼓勵的方式,希望孩子們多看書,多看別人的文章,
因此,當時我訂了國語日報及買了適合孩子年齡讀的課外書籍,剛開始效果並不
會立即看到,愈來愈到中高年級後,他會注意到優美詞及成語的應用,進而
放進文章中修飾,同時還會比較同學們的作文成績,做為激勵自己的手段,
現在作文能力仍然不算寫的很好,還錯字連篇,但起碼他會去思考作文的架構,
會去充足他的作文內容,讓他的作文看起來生動有趣,最重要的是,他是自己想
自己寫的,總算看到了一點成效,
其實最要感謝的是學校的老師們,老師常要求同學們寫日記,從最基本的方式
漸漸養成,讓他們從生活中找取靈感,去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融入到文章裡
就像作者寫的"認真的生活" 僅此而已,
老師也會請孩子們剪下國語日報的一篇文章,請同學們讀完後寫下心得感想,
寫下優美詞及畫上彩圖等,無非是讓他們多欣賞他人的作文,從中吸取精華,
孩子們日積月累後,就會發現他的作文能力的改變,
因此,時間是孩子最好的良藥,但在這之前,鼓勵多閱讀仍然是不二法門
孩子從閱讀中體會讀書的樂趣,體會到別人的生活,看看生活的百態,
再來做分享增進家庭親子間的互動,也是一種生活情趣,我相信他的作文
會慢慢進步,只是陪伴孩子成長也是不可忽略的喔!